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行為金融學

在金融市場上,人們喜歡把一眾專業知識較少的投資者稱為「羊群」,因為他們會像羊一般毫不思索地跟隨別人買入或賣出股票。其實這個講法只是事實的一部分,因為我們一樣可以在專業投資者身上找到羊群效應。

根據IMF在2008年一份有關金融從業員羊群行為的研究,該研究在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進行,以模擬金融市場的環境作平台,邀請了三十二位倫敦不同金融機構任職的從業人員參與。整個實驗研究的設計主要分為二大階段,開始時每位參與的金融從業人員將被告知他們所得的指令都是一樣的,每階段都對參與者發放模擬的私下訊息,以預設的條件運作模式讓參與者作出決定,每人均可參與在每階段各七個回合及平均三十六次的買賣決定,完成二階段共十四個回合的活動後,每位參與者則須填寫問卷以交代自己所採用的策略,以及對其他參與者所採用的策略的看法。

衝擊有效市場學說
該實驗與以往類似的模擬金融市場買賣實驗研究的主要分別,在於應用了訊息不確定性的因素,第一階段的活動讓參與者主要憑所獲得的私下訊息而作買賣決定,第二階段的私下訊息可靠性較第二階段為低,令訊息不確定性提高。該研究最後比較參與者在二階段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在首階段當愈多參與者有同一傾向時(即同時出買盤或賣盤),便會出現最多21.9%的羊群行為;第二階段的結果更為明顯,由於存在不確定因素,當愈多參與者有同一傾向時,羊群行為更高達 40.4%,即這些投資者不再依賴私下訊息而作買賣的決定,反而傾向模仿其他投資者的行為而進行買賣。此研究結果更可證明,羊群效應並不是非專業投資者的專利。

事實上,羊群效應是行為金融學的其中一個重要概念,那麼,什麼是行為金融學呢?

傳統金融學中的有效市場學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仍是居於主導地位的學說,該學說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有關股票的資訊都會反映在股價上,因此,投資者都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

然而,金融市場出現了愈來愈多現象都無法用傳統的金融理論貼切地解釋,因此,行為金融學繼而出現了,並從八十年代開始,成為行為理論與金融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與理論體系──它既分析人們的心理、行為及情緒,對其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及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也是心理學與金融學結合的研究成果。

報章雜誌的金融版每天總有着一些金融市場走勢及股票動態的分析,最常採用的都是一些基於理性分析的工具,然而,股價走勢一般都是受市場基本因素、技術走勢、資金流向和人性行為等方面所影響,其中人性行為的影響力極為重要,因此,在市場上往往看到的是好公司股價不一定攀升,相反質素差的公司,其股價都可衍生出泡沫。

由於投資本身是利益遊戲,按理性角度分析,應該不會有人無私地分享內幕消息,更不可能在報章上輕易看到,但人們往往對一些所謂小道消息總有過度反應,尤其當有人在市場上牽頭造勢時,市場便會因為投資者跟風的行為而變得波動。

根據investopedia網站所述,行為金融學可以分為八個基本概念。

一、錨定理論(Anchoring)

人們在作出判斷時,通常會從某些初始值開始,然後相對該初始值進行調整。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會從一個最初值(或經過調整的)出發來進行估計得出結果;然而,這種調整常常是不夠充分的,不同的初始值將導致不同的估計結果,形成這種判斷的偏差即謂錨定理論。

二、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即心理上的收支平衡賬戶,人們在某些無法精細計算其收入與支出的情況下,將憑心理上所覺所悟來衡量收支平衡的。在衡量投資收益時,人們也會因為以過往的主觀經驗而把某些投資視為安全,即低風險的,因而並不要求這些投資能帶來高收益;同時,他們又把另外一些投資視為高風險的,因而期待能得到高收益。

三、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

代表性是大腦用來對事物迅速進行分類的一種工具,大腦會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來假定一些事物和過往具備某些相似特點的事物或同樣的事物相同,但在實際中這些依據或事物可能卻與現實的條件或因素相差很遠。當然,它也是一種導致投資者對以往訊息反應過度依賴的途經。

四、賭博行為與投機(Gambler' s Fallacy)

賭博遍及世界各種文化中,是人類基本特性的體現。賭博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下的高風險的博弈,這種行為必須既接受較強風險厭惡偏好,又接受較弱風險厭惡偏好下的行為。賭徒在某種程度上對其賭博的可能結果有相當理性的預期,當然,還有其他感覺推動了其實際行為。在股票上,對上漲高度情緒化的投資者在進行預測時,將有一個近似於賭徒的心態。

五、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

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資訊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的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投資中羊群效應的表現,是受其他投資者採取某種投資策略的影響,而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因此,發生極端反應的一種市場行為,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互相模仿,是導致市場整體供求劇烈波動的內在原因。

六、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在普遍投資者中,過於自信的傾向是相當明顯的,過度自信表現為投資者對自身經驗預測能力和認知的過高估計,市場往往會出現與一般投資者,甚至專業分析員的判斷相對現象,甚至有時在情況明顯變化時,投資者仍傾向於堅持自己原來相信的判斷。

七、過度反應及可獲得性偏差(Overreaction and Availability Bias)

根據可獲得性偏差,人們會傾向認為容易想起的,比不容易想起的事更常見,所以他們的決定是會着重於近期容易想起的資訊,而不是最新資訊。另外,很多時投資者會對市場的最新資訊作出過度反應,但往往情況會隨着時間而調整至合理水平。

八、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根據展望理論,損失所帶來的震撼往往會大於賺取同等價值的東西,所以投資者就有一個趨向會長期地持有一些虧本的投資,而很快就會賣掉一些賺錢的投資。

固有模式主宰決定
行為金融學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心理偏差作系統分析,當投資者面對着市場眾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時,其心理因素會隨着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人類固有的行為模式會不知不覺地主宰着投資者的行為。

目前,行為金融學所依據的心理學理論架構,主要還是一般行為的研究成果,專門針對投資決策的研究仍然不足。要更多專門從投資行為的角度出發,切實研究投資者在投資狀態下的決策心理,為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提供更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成果,這一點,需要金融學者與心理學者的密切合作。

沒有留言: